1)第七十二章:治政黑山(一)初立营寨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漕邑政变,“卫文公”再现于世,此事可谓给了于正重重一击。

  更要命的是,国君姬申临终遗计,将自己的幼子给二人送了过来。

  弘毅大夫的父亲是弘演,就那位把自己肚子拉了一刀,把国君卫懿公的肝放进去,以身为棺的狠人。那是大大的忠义之人啊,父亲如此,儿子岂能差了?所以国君相信他。而于正也有“藏肉于袖”、“制药救君”的义举,所以国君也相信他。

  可正是这份信任,却是把这两人给害苦了。

  若是把公子康给送回去,这便算是妥妥地卖主求荣了。真要这么做,在这么个重视礼仪的时代,他们二人的名声便算是彻底臭了,得被士大夫们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于是,于正不得不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他和弘毅大夫二人要带着这个累赘的公子康,做一次大逃亡,做一回世人眼中的“赤子忠臣”。

  帝丘毕竟太靠近楚丘了,又刚经历过大战,城墙残破,以他和弘毅大夫二人的兵力,却是守不住的。于正对着堪舆图研究了许久,却是把目光对准了八百里太行山,更准确的说是太行山的北麓一带。

  他与弘毅大夫商量,趁着如今狄人的军势被东西两路吸引的良机,不如趁机偷渡黄河,往太行山麓方向进发。一路上只要不攻城略地,尽量绕着那些城邑而走,想来如今狄人各邑的兵力也十分空虚,不一定会集合大军来围剿他们。

  至于为什么选择太行山北麓呢?

  一是因为太行山山高林密的,确实十分适合隐藏,游击。汉末张燕以此地成事,号为黑山军,成为一方诸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太行山游击队也是赫赫有名,非常重要的敌后武装。

  所以,对于于正来说,凭借历史知识,参考历史名人的经验,是他眼下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依据。

  二是因为此地乃是各国势力的交界点,北面是原邢国所在,东北乃是狄人部落,东面则倚靠卫国,西面是黎国和潞国两个小国,所以颇有边界地带三不管的意思,正适合于正低调发育。

  三是因为此地往北不远,乃是太行八径之一的滏口径(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乃是一条沟通山西、河北的重要咽喉通道。若能据之,则可掌握自由进出山西、河北的军事要道,军事意义非凡。

  于是于正、弘毅大夫一行三千余人,浩浩荡荡地向着太行山北麓开始进发,准备前往此地去开辟“狄后”根据地,以待时局的变化。

  众人穿州过县,几千人的队伍再低调也显得声势浩大,沿线的狄人城邑可谓是一日三惊。好在见这些人似乎没有攻城略地的计划,只是匆匆而行,所以狄人也没有自讨没趣,只是紧守城门。

  倒是有许多沦陷区的百姓,再次望见卫人的军队有些激动,特别是那

  请收藏:https://m.lw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