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四章:大夫首战(四)排兵布阵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战事当一切以你为主。

  但凭吩咐,某自无有不从。”

  弘毅大夫开场便表明了态度,他愿甘居人下,听从调配。

  “兵法,什么兵法?”下首的士人们听得疑惑,只以为是弘毅大夫的谦让之词。而计察却是心中一怔:“莫非家庙之中,主君梦中还有其它所的?等以后我有了小子,也得天天让他睡在家庙里,虔诚供奉。”

  于正感激地看着弘毅大夫,听了他那些话后心中却有些汗颜。

  没想到前些时日,自己一时兴起拿网上无聊的军事水贴,那些乱七八糟的兵法忽悠公子辟疆的探子,倒还真被弘毅大夫当真了。

  弘毅大夫以为我真得了姜子牙的《太公兵法》,所以他才会对我军略上这么信服,处处甘居人后,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既然弘毅大夫都这么说了,于正自是也毫不谦让了,比较此战对他来说也是一场豪赌。

  于正对着众人提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布阵之法:他要以自己统率的步徙为前军,而战车为后军,由步徙列矛阵在前,先去抗住漕邑战车的第一波猛烈冲锋。

  然后等漕邑的战车陷于步徙阵中,冲击力耗尽之时,再由我军后方的战车编队选一侧翼杀出,或收割对方战车,或冲杀对方步徙,将其彻底击溃。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于正所统帅的步徙必须要实实在在地抗住对方五十余乘战车的全力冲锋,不能有任何后退、动摇之举,然后一切才有可能。

  于正当着众人的面承诺,他会把自己精心训练的精锐步徙全部列阵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会以“不动如山”的气势来抗击敌方战车的冲锋。

  虽然这样必定会给他的队伍带来一定的伤亡,但真正的精兵必须是要见过血的。对于于正来说,这是必要的代价。

  “什么,让庶人的步徙队伍在前,而我们士人的战车在后,这怎么可以,这是耻辱!”有甲首(车长)站了出来,情绪激烈地反对道。

  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由贵族阶层来完成,承担作战义务是一种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平民和奴隶是作为贵族的扈从一类参战的,主要作用就是炮灰,以及战后的打扫战场。

  所以于正提出让庶人的步徙队伍承担正面迎敌的角色,而让士人和国人组成的战车队伍藏在军队后面直到最后方才出击,这方略在士人们看来是不可理解和羞耻的。

  “追求胜利并不羞耻,战败才是最羞耻的!”看到士人们群起反对,于正觉得有必要给他们灌输一下新的观念了。

  “昔日,郑庄公和周天子交战,连天子都被射了一箭,此事有‘礼义’可言吗?然而结果如何?郑国如今依旧是东方的大国,而周王室愈发衰颓。

  诸君,此时早已不同往日啦。多少诸侯国家谨守着祖宗礼法而遭了倾覆之祸,可是他们又能去向谁喊冤呢?

  只有胜者才能活下去,才能说自己到底是‘义举’还是‘不义’。

  诸君,乱世将至,天下日渐礼乐崩坏,如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了。我希望诸君都能够活下去,看到卫国兴复的那一天,难道诸君不想重回朝歌城去再看上一看吗?”

  于正从历史事例一直讲到家国情怀,在座之人无不动容,甚至还有偷偷哽咽的。家国、朝歌,多少时日未见了,那是梦中总会去到的地方。

  “诸君听我一言,真理只在炮……”

  额,不对,再来。

  “诸君听我一言,礼仪只在强者的口中,只在隆隆的战车与刀兵之中才能找到。为了家国的荣辱,还请暂时放下心中的成见,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愿听主君吩咐,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于正的手下率先下拜行礼道。

  “愿听大夫吩咐,此战只能胜,不能败。”其他士人大多也随之下拜道。

  于正和弘毅二人见人心汇聚,自是欣慰不已。如此,接下来才好继续讨论刚才的军略。

  虽然士人们同意了于正将步徙列阵在前的方案,但是他们内心仍十分担心,到底步徙们能不能抵挡住战车的冲锋,毕竟以往可没有成功的先例能供参考。

  于正为了让他们放心,却是带他们来到了自己的匠营之中,展示了几样他特意发明的秘密武器,如此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请收藏:https://m.lw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