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九百七十五章 准备阅兵_重生三国之天朝威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求援。

  元朗的求援引得了大宛国主裴都的重视,唇亡齿寒之下,他派兵十五万欲抄先锋军团的后路。

  十五万大军是派了出去,但谁曾想先锋军团早有准备,在军师庞统的筹划之下,先锋军团的主力根本就没有真正向乌孙国出兵,等的就是大宛国派兵呢。

  当大宛国十五万大军入了包围圈之后,先锋军团主力尽出,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下,大

  宛国逃回去的连三万人都不到。

  这一战,当即震惊了其它的西域国家。原本也不想看着天朝强大起来的西域各国变得老实了很多。他们可不想学大宛国一样,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军队反葬送在那里。

  各有各的心思之下,天朝大军在攻打起乌孙国来,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掣肘,一月时间,攻占了乌孙国三分之二的领土。

  这也等于是开启了重征西域的新篇章。

  将征战西域的事情交给了太子张天负责,张超就将精力放在了迁都和阅兵的事情上来。

  迁都的事情己经开始进行了,需要张超本人操心的事情并不多。相比之下,倒是阅兵的事情更让他不得不费心尽力。

  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很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

  《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

  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观兵",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亲率大军,东渡孟津,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

  从这可以看出,此时,“观兵”作为一种检阅部队、震慑百姓或敌人的军事手段,已经开始被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使用。而所谓的“观兵”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阅兵”。阅兵是一种体现国力的方式,更是一种震慑宵小的心理压力的一种手段。

  张超正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告诫那些还蠢蠢欲动的假想敌们,天朝如今是何等的强大,想动心思前最好衡量一下你们自身的实力。

  说起来,天朝阅兵并非是第一次了,曾经在张超刚成立天朝的时候就举办过一次,那一次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也因此引来了华夏其它势力们的警惕和敌对。

  后来,因为一直处于征战之中,天朝在也没有时间举行阅兵式了。而这一次,借着迁都之机,又正逢天朝成立十五周年时,进行一次大而广范围内的阅兵,可谓正是时机了。

  .。m.

  请收藏:https://m.lw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