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71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结,此时都要听从他们的调动,一切以抗水救灾为首要。

  抗水第一条,把十三州仓中粮食,第一时间转运到高处,有山的往山上转,没山的立马转运到附近州去,或是装船去到洛阳郑州,或是运到齐州等地。

  卫州的黎阳山,滑州的瓦岗山,东阿的鱼山、郓州的梁山等,

  虽说平原一马平川,但是也还是有些山的,虽不高,但都还挺有名。

  比如黎阳山,也叫大伾山、黎山,山势巍峨,秀丽幽静,商周时就有名,汉代在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黎阳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因称黎阳,

  隋朝时,在黎阳建大粮仓,李密派李绩率兵攻下黎阳仓,夺得存粮,开仓放粮招兵二十万,且赈济周边百姓。

  黎阳仓就建在黎山南麓,到现在大唐依然沿用,为国家官仓。

  黎阳收,九州固。

  黎阳仓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从隋朝开始,河北收来的田租赋米,便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用兵东北时,由江淮运来的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

  在隋朝,隋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这次面临大洪水,朝廷要抗灾救民,关键之处就在于粮。

  黎阳仓和兴洛仓、回洛仓都是此次赈灾关系。

  兴洛仓在洛阳巩县,回洛仓在洛阳城郊。

  好在这次有李淳风提前预警,朝廷多了些时间准备,还能把十三州地方上仓中粮食运出保全,甚至提前发布预警,让百姓可以提前撤离疏散。

  官仓粮食、义仓粮食、社仓粮食、百姓手中粮食、商人手中粮食,第一时间想办法运走保全,

  老弱妇孺也第一批动员撤离,往高处安置,往后方安置,

  青壮们则征召起来,抢修加固黄河大堤、转运粮食,

  这是一场争抢时间的战役,

  皇帝在洛阳亲自指挥,两位前宰相一位现宰相,带着六位紫袍大臣,划片主持。

  连幽州、扬州、豫州等后方,也都在派兵派民工来动援救灾。

  人心齐,泰山移。

  朝廷的雷霆出击,确实抢到了不少时间。

  当黄河流域暴水几天几夜不断,水位开始全线暴涨,百姓们并没有那么恐慌,许多沿河低处的乡村已经撤离了,甚至不少县城,也都已经提前撤离,

  各个临时安置点,也有人管理主持,有乡团维持秩序,甚至有人发粮发药,条件依然还是比较艰苦,

  大雨不断,百姓们的棚子、帐篷,在风雨中飘摇,可就算漏水也冲比泡在水里强,

  哪怕雨太大,缺少燃料,但就算是嚼把面粉,嚼把麦子,也还能坚持。

  “水又涨了,”

  “雨还不停,”

  面对老天,人力渺

  请收藏:https://m.lw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