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4章 激进的太子_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分的地不多,但税赋却都是一样多,不如给地主家做佃户。

  所以说到底还是均田制现在问题严重,土地大多在贵族世家地主豪强们手中,他们占据六七成的土地,还有少部份是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地不多。

  另外就是朝廷也有许多职田、公廨田,什么勋田、皇庄等,也占据了很多田地,

  这就导致均田制也就是开国初时分了几次地,后面就没地可分了。

  所谓一丁百亩地,八十亩口分、二十亩永业,也就是个大饼。哪怕是最初运气好赶上了,分到地的那些人,死后这地其实也很难说真能如实缴还口分田,因为人死了也还有儿孙,这地实际上仍是继承了。

  而且每次分地,是有部份为永业,死后也不上交的,那么一次次分下去,最终就没地可分了。

  也有些最初分了地的百姓,因为负债等原因,最后违规把地卖了,被地主豪强所兼并,比如武怀玉刚来的时候,在白鹿塬上遇到的武成一家,他家原本就分到几十亩地,但后来都让他卖掉了。

  均田制其实已经推行不下去了,有名无实。

  而朝廷的基本税制却是与均田制挂钩的,一丁授田百亩,然后才有一丁租两石、绢两丈,绵三两,服役二十天。

  有这百亩地,那税赋负担还可以,但没有这百亩地,或不足百亩地,实际税负自然就提高了。

  要是彻底无地,还入籍为课丁,那这税赋可就压力巨大。

  这些租调,起码得四亩地的桑麻粟麦产出才够,还要加二十天的免费劳役,如郑老汉这样靠租地为生,收成还要上交一半,那这租调的负担就得是佃地八亩的收益分成才够。

  “均田制难以实行,租庸调制更不适应现状了。”

  李世民看着怀玉,“你之前为计相时,曾跟朕提过两税法,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你觉得现在有条件推行吗?”

  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最大根本不同,在于现行租庸调制是以丁为基本单位征税,有丁就有税赋有役,但两税法不同了。

  两税就是户税和地税,户税的征税标准不分主户客户、壮丁、中男这些,只按当地资产、土地,划分贫富等级来征户税。

  然后地税,就是如现在的义仓粮,按田地等级、数量,按亩征收。

  户税地税又按夏秋两季征收。

  两个税法区别巨大,但好坏也很明显。

  租庸调制按丁征,征税简单,尤其是在国初动荡之中,更好操作,而两税征收前提是得先调查清楚资产划定好户等,清量出准确的田亩、田地优势等级等。

  在国初时这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现在有这个条件了,但最大的一个阻力,其实就是这两税法以资产、田地为征收标准后,等于以后主要就是贵族官僚地主们交税了,而以前这群人恰恰是不交税,或交极少税的。

  哪怕

  请收藏:https://m.lw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