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72章 庆余年_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代役的庸,都是农产品实物,价格高低变化,并不影响税率。

  农民也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的,也需要购买盐,甚至针线等各种百货,还有看病买药等等。

  不过大多数百姓看不到那些,只觉得自己种的粮突然就不值钱了,跌太多了。

  一石粟,才值一百二十个钱,两石半才能换上一匹绢。

  这个时候,倒也体现出男耕女织的重要性,每家种的那几十棵桑树,还有种的麻,这个时候效益就提升不少。

  乡民们对武家父子很尊重,也有许多羡慕。

  龙桥堡原来一多半都是禁军,最初就是整整一队五十户元从禁军安置于此,当初大家地位都差不多,老武到致仕也不过是个旅帅而已。

  平时老哥老哥的叫着,偶尔聚一起射射箭,或是喝两碗麦浮子酒,都起码是自耕农身份,有些军官还是小地主,大家生活还挺有优越感,起码在龙桥堡里,他们这些军户,属于上层,其它的那几十户百姓,多是半自耕农,还得佃军官们的地种。

  可现在老武沾儿子的光,不仅去长安又当了两年官,甚至最后致仕时皇帝还特旨赠了五品官阶,穿上了绯银。

  年轻美貌的小妾都又纳了七房,孩子都又生几个。

  武大郎成刺史了,武二郎更了得当宰相了。

  以前大家都住差不多的窑洞,区别也就是老武家住的高些,可现在老武家那五孔旧窑洞还在,后来给怀玉修的三孔窑洞也在,可人家武家现在不住窑洞了。

  硬是在北岸平原上起了那么大一坞堡庄园,占地小百亩啊,那高大的围楼,充满了安全感,高高的土墙,也让武家跟以前的这些村民们多了道隔阂。

  不过大家对武家还是很尊敬的,不仅是尊敬他们的官爵,也是他们发达后还没忘记大家。

  龙村堡的社学,如今办的不错,村里适龄孩子都可以去开蒙读书,甚至女童愿意读的也可以去读几年,一应开销,都是武家捐钱粮在社学里支用,甚至武家还特意捐了二十亩地,租子专用于社学,连族学里的五个老师,都全是武家从长安请来的。

  龙桥堡的社学,学生三百多个,不仅有龙桥堡的,周边不少村子孩子也来这读书,一举超过了李家庄的李家族学。

  甚至这两年,村民们但凡有个急需的时候,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生病抓药,缺钱急用都可以来武家借,数量少甚至都不用利息。

  借的多点,利息也比较低。

  武家还带头在龙桥堡建立了龙桥堡自己的义仓,武家每年带头捐献钱粮入仓,组织了义仓理事会,负责监督,武家派管事负责管理经营。

  用大家捐献的义仓钱粮,拿出部份,拿来借支给堡中有需要的村民,利息极低,所收取的利息,则是用来增长义仓本钱,以及用来救助村中有需要的孤寡残疾,

  村里有人

  请收藏:https://m.lw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